第一章 总则
一、建设意义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设计的建设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任务,在十九大以来的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更新更高的意义。
广东是中国最大的侨乡,分布在世界各地的6000多万华侨华人中有3000多万祖籍广东,在中国近代文化中广东所具有的突出地位就因“侨”而生,广东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特质里面都有丰富的“侨”的基因。《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3)》提出建设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是广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担当。
在中国侨乡文化的典型区域——广东省江门市建设“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下称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就是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落实,具有显著的政治、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
(一)是创造性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举措
海外侨胞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以和平的方式将中华优秀文化传到世界各地,又将外来文化传入侨乡;侨乡民众以开放的胸怀在保留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进行学习吸收,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亦中亦西、中外融合的侨乡文化景观。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形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乡村民众近代以来对待外来文化的包容态度、心理和行为特点,展示了他们进行中外文化融合创新的能力和历史实践,展现了中国人民和平、包容外来文化的深厚历史基础。建设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可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启示,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举措
“一带一路”是交通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也是华侨迁徙之路,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数千万华侨华人绝大部分的出生地和祖籍地就是侨乡,侨乡因此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广东江门侨乡的华工、华商、华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常客,宋代以来台山市的广海镇就是海防、航线、商贸管理的重镇,川岛群岛则是海上丝绸之路深海航线与沿岸航线的汇接点和中葡民间商贸的重要据点,海上丝绸之路对江门侨乡文化生态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门也因此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见证。建设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不仅仅是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遗产价值,更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华侨华人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特色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在空间上是以乡村为主体节点,内涵上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要内容,用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将其依存的自然、人文环境进行整体保护,通过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将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侨乡落到实处,促进侨乡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对利用侨乡优势文化资源,因地制宜,特色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根、魂、梦”侨务思想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对侨务工作提出了“根”“魂”“梦”的重要思想,他说: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梦”是目标,“魂”是根本,“根”是基础。侨乡就是海外侨胞的“根”,用整体、综合、生态的理念对侨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建设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就是建设海外侨胞的精神家园,让他们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老屋祖祠,想得起故乡风情,从而产生浓浓的“乡愁”。这对强化、丰富海外侨胞的中华魂,发挥他们在同圆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独特战略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是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与融合的重要举措
江门侨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西部,与港澳有着紧密的人员、文化、经贸的联系。近代以来,香港、澳门是江门与世界形成紧密联系的重要通道,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文化流都通过香港和澳门枢纽中转,形成了今天香港1/5、澳门1/3的人口来自江门,港澳文化文艺界大部分艺人祖籍江门的格局,江港澳的发展见证了粤港澳共同体的形成。建设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与文化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背景
广东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和“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两个重要窗口”的指示要求,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重要内容予以规划部署,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与经济、社会、环境建设协调同步推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十九大以来,江门市委、市政府围绕广东发展的总目标,结合江门实际,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工业强市、农业强市、文化强市、侨务强市、旅游强市等十三五建设规划,侨乡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优秀侨乡文化的传承、弘扬,成为协调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立足广东、放眼全国,努力将江门打造成为全国侨乡文化保护的创新地、实验区、排头兵,建设“中国侨都”。
三、指导思想、目标定位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重点,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提升社会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在传承侨乡文化、增强海外侨胞对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认同感,丰富江门市“中国侨都”建设内涵,促进江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
(二)建设目标
整体维护侨乡文化良好的生态区域,改善修复因人口迁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化和城镇化进程受到影响的侨乡文化生态环境,实现侨乡文化遗产可持续的传承发展。
依托重点村、墟、镇,维系侨乡文化血脉,建设非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物质文化融合的特色鲜明的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打造海外侨胞美好精神家园,留住“乡愁”和文化记忆。
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为侨乡非物质文化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优秀侨乡文化,增强社会公众的侨乡文化荣誉感、认同感,提高他们参与侨乡文化保护的意识,形成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
四、基本原则、规划依据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核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则。规划建设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进行保护。
2.坚持整体保护文化生态的原则。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所依存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各种自然、人文要素是其遗产价值和真实性、完整性、传承性的体现与保障,维护侨乡文化生态平衡,在发展中保护遗产。
3.坚持尊重公众文化主体地位的原则。侨文化遗产是社会公众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保障他们在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内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