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共享理念在社区更新设计中的三种场景表达:以上海为例

共享理念在社区更新设计中的三种场景表达:以上海为例

城市空间的共享也发生着变化。近年来兴起的爱彼迎(Airbnb)与好处(Meetbest)以互联网平台的方式,将闲置的卧室空间与客厅空间进行共享使用。因此,针对存量的共享可以提高利用效率,针对增量的共享则可以视为空间生产的一种新方式。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批判了空间仅作为容器的认知,而将其视为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8]。他提出以平等的集体权利代替个人权利和私人物权,以建构一种不同的城市日常生活[9]。因此,城市空间的共享也可以视为一种集体权利的再现。大卫·哈维(David Harvey)认为共享资源并非一种特定的事物或资产,是作为社会关系被某种社会实践创造出来的,并强调在城市权利上,也更尊重市民主体地位[10]。共享理念在城市空间中反映了新的社会关系与城市治理策略。

建筑学当中对共享理念的讨论也关注于空间形式与空间的生产。李振宇和朱怡晨的《迈向共享建筑学》一文阐述了共享的三种模式与四种表达方式,开启了共享建筑学研究的新路径并揭示了共享建筑的空间形式与建筑类型的生成[11]。共享建筑学的兴起,为社区更新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叶青在深圳建科大楼的实践中将共享作为核心设计理念[12],并主持编写了一系列书籍——《共享设计》《共享建造》《共享运营》[13]。可见共享理念在建筑学领域已有实践与理论探索,并且其对空间组织与形式变化具有影响。

在社区更新的讨论中,童明和任广以上海的昌五小区围墙改造实践为例,提出了一种微更新过程中灵活、协调、有机的城市空间修补策略[14]。其策略与共享理念当中对于空间使用的关注与细微敏感的社区各方协调具有一致性。章迎庆和孟君君基于共享理念研究了上海贵州西里弄的更新策略,指出共享理念对于激发和释放城市活力的重要作用[15]。龚书章以台北为例,研究了城市大建设背景下,城市公共领域与生活性的缺失,并提出社区更新当中“小区感”建构的重要性[16],其理论也反映了城市更新当中对于重塑社区感的需求。王辉提出社区更新可采用“空间正义”为基础的设计策略,以日常为本体应对复杂的场地情况[17]。“空间正义”本身也可理解为是共享理念的一个延伸,在寻求社会学层面的空间公平、多主体使用、秩序建立上具有一致性。共享理念通过重塑社区空间关系、重塑邻里秩序等方式,具有回应社区空间失序、社区活力缺乏等问题的可能,因此其对社区更新显得尤为重要。

共享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的带有社会属性的功能,并可以将其作为社区更新的一种方法。因此建筑学语境下,共享理念在社区更新中的表达研究具有意义。

网站地图